离春节还有20多天,赵发刚的电话天天响个不停。他的茶厂生产的芦笋茶每公斤卖3000元。然而,就在两年前,武汉市民还不知道芦笋茶是什么。
种菜不盖楼。
昨日,记者来到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见到了52岁的赵发刚。古色古香的厂房在路边特别显眼。他说:我从事建筑已经30年了。2004年,我改行种植芦笋。2005年才学会炒茶。
芦笋因其营养价值高,被誉为蔬菜之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西班牙的芦笋出口占世界出口的80%以上。
2004年,赵发刚、乡领导和农科院专家到山东芦笋基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赵发刚果断转手建筑公司,决定在河滩种50亩,让村民看看。
有些朋友三天打一次电话,劝你不要绝望。建楼不如种菜。赵发刚回答:我做建筑赚了点钱,就算赔了文竹也赔得起。如果种得好,村民可以靠它致富。
在争议中,许多村民跃跃欲试,种植了近千英亩的芦笋。
然后去山东学炒茶。
农民种植不同长度和厚度的芦笋。出口标准要求芦笋厚0.8厘米以上,长18-20厘米。这样,不达标的2元/斤卖不出去,一大堆芦笋就白白烂掉了。
2005年,赵发刚再次到山东考察,决定加工芦笋茶。芦笋尖粗细不均,比普通茶叶炒起来要难很多。有的已经糊了,有的还没干。赵发刚喝着满是浆糊味的茶,苦到心口。半年时间,他炒了50公斤左右的茶叶,不断琢磨改进,终于掌握了合适的方法。
2006年,赵发刚批量生产芦笋茶。在收获季节,茶厂的工人排着队坐在窗前采摘竹笋。生产1kg成品茶,晴天需要138kg左右的芦笋,雨天需要170kg左右的芦笋。
石家庄一家出口贸易公司来这里谈合作,要求一年供货250公斤。北京的一家公司订购了450公斤。
赵发刚说,春节将至,高档茶叶需求激增。今年四月芦笋成熟后,产量将增加一倍以上。离春节还有20多天,赵发刚的电话天天响个不停。他的茶厂生产的芦笋茶每公斤卖3000元。然而,就在两年前,武汉市民还不知道芦笋茶是什么。
种菜不盖楼。
昨日,记者来到黄陂区蔡店乡桃花村,见到了52岁的赵发刚。古色古香的厂房在路边特别显眼。他说:我从事建筑已经30年了。2004年,我改行种植芦笋。2005年才学会炒茶。
芦笋因其营养价值高,被誉为蔬菜之王。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西班牙的芦笋出口占世界出口的80%以上。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