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对茶叶研究现状-邓增勇博士对中国茶叶市场的看法

国外学者对茶叶研究现状-邓增勇博士对中国茶叶市场的看法

作者:节气说茶网 / 发布时间:2025-08-13 02:01:40 / 阅读数量:0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但长期以来“茶园面积世界第一,茶叶产量世界第二,茶叶出口世界第三”虽然2006年,中国以102万吨的年产量重新夺回世界第一产茶国的称号;作为一个将茶叶列为“开门七件事”之一的国家,中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仅为世界30左右,远远落后于同样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的印度。中国作为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长期以来有名茶却无名牌,茶企众多却无真正的龙头。作为一种食品,中国茶叶长期处于食品加工管理规范的边缘;中国茶叶作为一种文化底蕴丰厚的商品,往往很大程度上依靠一些神话传说或者过度包装来体现其“内涵”。等等,不一而足。是什么导致了这些现象?在我看来,这与中国茶业长期存在的五大神话密切相关。误区一:支离破碎。如果你想知道中国电视产业的规模,找一个机构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并不难;如果想了解中国大米产业的规模,不难得到一个相对准确的数字。但是如果有人想知道目前中国的茶产业到底有多大,那就不容易了。中国的茶产业碎片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业管理组织的碎片化;第二,市场参与者的碎片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茶产业的种植加工、国内流通和出口分属农业部、供销合作总社和原外经贸部,呈现典型的条块分割趋势。作为目前完全市场化的行业,国家主要通过一些脱胎于政府机构的协会来管理行业。然而,由于缺乏一个集中的、权威的行业管理机构,中国的茶产业目前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必要的指导。目前中国茶产业高度分散。在最近发布的“2007年中国茶业百强”中,行业最大的企业目前经营规模只有11.6亿元,行业前四名的公司累计销售额只有30亿元,行业前40名的公司销售额也只有105亿元。与联合利华的立顿近30亿美元的销售额相比,差距自不必说,市场参与者的分散程度可见一斑。完全管制的经济模式很容易导致僵化和缺乏活力,但过度竞争的经济模式很容易导致无序和混乱。目前中国的茶业需要开始重视和解决散沙带来的各种问题。误解2:小题大做。中国的茶业一直都挺热闹的,但基本都是小本生意。有多少茶企拥有先进的现代化生产设备?有多少茶企投入了研发?中国茶业出现过多少有影响力的营销活动?资金实力有限,技术设备落后,营销理念落后等因素导致中国茶业很难走出国门进行有影响力的营销推广,很难在国内进行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见得多了,就是各种类似行业协会的知名度不高,规模不大的“博览会”,近乎噱头的“茶王”拍卖,铁锅炒茶!误区三:杂乱。

国外学者对茶叶研究现状-邓增勇博士对中国茶叶市场的看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