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大宋王朝是一个特别精彩的王朝。
一方面经济实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的,长于“文治”而短于“武治”,以至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宋王朝跺脚都会对国际舆论产生影响。还得看金辽国的脸色,每年给这两个直系民族进贡。另一方面,大宋王朝的几个皇帝虽然不是好皇帝,但可以称得上是画家和美食家。皇帝不好的时候是某某家族的概率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没有的。
例如,宋徽宗,最好的皇帝失去了他的国家,成为囚犯,不仅是一个著名的诗人,而且是一个茶爱好者和追随者。因为爱茶爱到极致,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大观茶论》,详细描述了采茶、烹茶、饮茶的过程,以及斗茶的民间风貌。不仅如此,他老人家还制作了一张《文会图》的当时开封的茶酒宴图,对后世研究文人茶文化很有参考价值。
茶文化是由唐代文人、隐士和僧人主导的。在北宋,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历代皇帝都喜欢喝茶。于是各地的贡茶越来越精致,民间的茶斗也越来越激烈,以至于在当时,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上至朝廷,下至达官贵人。北宋皇室嫔妃的礼物除了羊、酒、彩帛之类,还包括“百斤茶”。后来民间的订婚台词“茶道”由此而来。
由于嗜茶,赵匡胤当政时经常光顾凯丰街的茶馆和茶店。据说他曾去寺东门街的“丁家素茶”喝茶。他高兴极了,竟然把宫中收藏的三国著名画家曹步星的画送给了主人。店家收到这件宝贝后喜极而泣,挂在店内。从此,开封的茶馆、茶店都有挂字画的习俗。
斗茶语茶道
饼茶在北宋仍很流行。
但是当时的饼茶和现在流行的普洱饼茶不一样。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技术含量,北宋的饼茶都更加复杂精致。
首先,茶叶的采摘强调季节,提倡待刺,日出前采茶,避免阳光消耗其精华。然后将采摘下来的嫩芽分级、蒸熟、压榨、磨成茶粉,放入各种形状的模具中,最后由黄烘制成茶饼。“龙凤饼”是当时最高档的贡茶饼。制作这种茶有一个特殊的模具,刻有龙凤图案。
北宋的饼茶,味道也很精致,叫点茶。点茶就是把团茶碾碎,用开水冲下去,用力搅拌,然后趁热喝。注意,此时茶粉的质量和搅拌的均匀程度直接影响茶汤的口感和味道。如果茶叶不与汤分离,像乳胶一样与茶杯咬在一起,就叫“咬杯”,是最高档的茶汤。
这种点茶的方法,严重的推动了当时开封府的“斗茶”风,从上层到朝廷(宋徽宗最爱召集大臣一起斗茶,估计他最开心的事就是把所有的参赛者都打败了)到下层。“斗茶”又叫“斗茶”,有点类似于今天街头巷尾的“斗棋”。路人可以集体评价参与者的茶品质量和泡茶技艺。
今天日本所谓的茶道,采用的是点茶的方式。但大概是受当时日本经济、资源和自身茶叶品种的限制,到目前为止,在他们呈现给世界各国人民的茶道技法中,茶粉始终是浓稠的,茶汤无法形成乳胶,所以没有所谓的“咬”。茶道的观赏性和茶汤的外观、口感相对降低。
北宋时期的开封茶馆
茶叶后市场的发展
比如“潘楼东去十字街,十字街叫土城,也叫竹竿城。还有东十字街,那里的茶馆每五个小时点一次灯。博艺买卖衣服,画,花环,衣领之类的东西。它叫做诗鬼子.属于曹门街。北山子茶楼有仙洞、仙桥,夫人们晚上常出去喝茶。”也就是说,在这一带,除了白天营业的茶楼,还有供女士们晚上喝茶的茶楼、摊贩,以及供劳动人民天亮前交易的早市茶楼。这种“鬼市子”茶馆,不仅“天亮就散”,其实也是一个边喝茶边做生意的地方。
是明朝写的,但是水浒传的故事从宋朝开始就在民间广为流传。因此,对北宋生活和茶馆文化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东京梦华录》衙门前有专门伺候公务人员办事的茶馆,小镇上有闲坐的茶馆,王婆有专门做媒的茶馆。茶馆里有无事可做“喝茶”聊天的人,有打发时间等待工作的人,也有刺探各种信息的国内外间谍。反正到了北宋,尤其是开封,官员、小卒、工人、商人等等。大多以茶馆为基础,喝茶是主要的聚会方式。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