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是中国古代的一项文化娱乐活动,比赛内容主要是点茶技艺。现在流行的斗茶是一种商业活动,主要在于评价茶叶的好坏。与古代的斗茶相比,在方法、内容、作用上都有很大的不同。纵观历史,斗茶随着点茶的形成而兴盛,随着点茶的消失而消亡。
在中国历史上,饮茶的方式主要有煮茶、点茶、泡茶。斗茶是随着点茶而产生的。斗茶出现于中唐时期。据佚名《梅妃传》记载:“顾祝王与公主喝了一杯茶,说:‘这‘梅精’也,吹白了玉帝,大跳起舞来,灿烂辉煌。今天茶又打败了我。“《梅妃傅》首见于元代陶的《说郛》,由无名氏所写。关于梅妃有争议。有人认为梅妃是后人杜撰的人物,也可能是嫔妃的名字,但斗茶文化确实存在。
宋代斗茶得到了极大的推动,这与宋代的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点茶能使茶汤形成丰富的泡沫,进而在茶汤表面显现出花纹,使点茶活动极具艺术性和娱乐性,因而被宫廷、文人、僧人广泛推广。宋徽宗从不厌倦订购和战斗茶。他曾写过一本书《大观茶论》,书中说:“天下之人皆励志天真,贪玩消闲,总在砸玉砸金,呷英呷汉。相较于箩筐之精,下士此时储茶不以为耻”,还称赞此举“盛世纯度犹高”。在彩香《茶录》中,点茶的过程分为以下几道程序:焙茶、磨茶、泡茶、待汤、点茶等。苏轼在《荔枝叹》年说:“武夷溪边看不到玉米芽。以前的丁(魏)和后来的蔡(项)在笼子里,争夺新的宠物。今年争取官茶。”贡茶产区斗茶兴起后,不仅盛行于上层社会,后来也传播到民间。唐庚在《斗茶记》年写道:“郑和二年(1112年)三月,庶人,二三君子相约斗茶,送敖宅。为了取龙塘之水烹之,为第一品。以物为上,以物为下。”斗茶往往是约上三五知己,各自拿着隐藏的茶叶,比较技能和茶品,决定名次互相比拼。
武夷山豆茶
古代斗茶的场面,从南宋佚名《斗浆图》,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斗茶图》就可见一斑。
元朝以后,斗茶开始衰落。主要是由于游牧民族的统治,他们豪放的性格和吃肉喝奶的生活习惯,对点精致典雅的茶没有太大的兴趣,所以争茶开始衰落。但是从元明到清代,还是有一些茶的做法,斗茶还是存在的。袁宏喜文《品令 试茶》年记载:“纺磨龙组考。不要对此感到厌烦。云香,乳花巧,风飘。”明成嘉穗《再过杭州访许成之同鲍溪父话旧》年记载:“湖头城角雨似麻,夜饮酒歌饮茶。”清金农在《吉祥寺泉上十韵》年说:“我为无名女子惋惜,绿尘争茶。明朝时,丁士随身带着松木筐。”
与古代的斗茶相比,现代斗茶的内容相对简单。但随着点茶、茶百戏技艺的恢复和普及,现代人可以重新领略到充满古风、艺术性和娱乐性各具特色的斗茶盛况。
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相关阅读